察势者明 趋势者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0-11-13 08:01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出自《鬼谷子》:“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意思是,能够洞察历史大势的是明白人,能够顺应历史大势的是明智者,在此基础上能够驾驭大势的人就会成为引领时代潮头者。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是战国时期“谋圣”鬼谷子的重要著作。鬼谷子,本名王诩,是战国时期传奇人物,精通百家学说,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所以称鬼谷先生。张仪、苏秦就是鬼谷子的学生,《史记》记载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庞涓和孙膑也是他的弟子。
《鬼谷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是注重行动的实践哲学,讲究顺应时势,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所重视。其中讲,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就是要明白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把握推动天下大势的综合力量。
只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正如《易传·艮卦》所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行止只有适应了时势发展,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讲的就是诸葛亮对治理蜀国的形势判断。
公元207年,暂居新野的刘备接受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成就大业描绘了一条包括内政、外交、军事在内的路线,未出茅庐就判断出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趋势。这篇对策,就是人人熟知的《隆中对》,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具有重要价值。
《隆中对》之所以闻名天下,并不是诸葛亮有什么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天纵神授之才,而是他紧紧立足对现实的科学分析。所以诸葛亮在《将苑·兵势》中明确讲道:“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淝水之战后,苻坚统率的前秦瓦解,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史称北魏。到了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他意识到国家发展必须要面对新的形势进行变革,而新的形势就是经过南北朝的征战纷乱之后,民心思定、民族融合。于是他不失时机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旨就是推行汉化运动,比如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顶住重重压力迁都洛阳。
在孝文帝审时度势的改革下,饱经战乱的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有悲观的思想,甚至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于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一家店铺的阁楼上,借着灯光,写下一封长信,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这封在微弱灯光下写出的长信,就是有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一扫笼罩在同志们心头的阴霾,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指出了革命前行的光明之路。不到两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瑞金成立。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们今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将会更加紧密相连。
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时代潮流愈发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因为,这就是人间正道。(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