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组织建设

右江区办理残疾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右江区纪检监察网 作者:王宗进 发布时间:2020-11-04 23:19

残疾人证是残疾人残疾身份的唯一合法证明,是残疾人享受各项服务和国家惠残政策的重要凭证。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不断增多,我区残疾人证申办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自2009年开始办理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来,右江区残联已办理残疾人证9855人,其中视力残疾1211人、听力残疾1084人、言语残疾214人、肢体残疾5234人、智力残疾634人、精神残疾894人、多重残疾584人。这几年的业务办理中,右江区残联总结出了一些办证过程中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残疾人证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和对策进行一下阐述。

一、办理残疾人证的目的存在认识误区

“办了残疾证就有钱领”的思想认识依然存在,认为办理了残疾人证后就能领到补助。有些残疾人以及其家属在领取残疾人证的时候,经常会问这样的题:“办了证以后什么时候能领到补助”,“我办的这个证每个月可以领多少钱啊”……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有些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对残疾人证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残疾人证是残疾人享受补助的一个证件或一个证明。

二、评残机构行业规定与群众需求的冲突依然明显

一是严格的评定程序与客观条件限制的冲突。残疾评定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院或机构来进行现场评定,部分残疾类别还需要辅以专业器具,精神残疾评定需要住院治疗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后,才能评定。部分疑似残疾人居住在偏远村屯,加上身体残疾状况受限等原因,无法按规定到评残医院进行评残。

二是评残医院工作安排与群众需求随意性的冲突。目前,百色市精神残疾评定医院只有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右江区之外的其他县(市)也会邀请该院评残医生下乡评残,评残医生有时候不在医院门诊上班;其他医院如百色市人民医院、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和右江区人民医院等,每周只安排两天左右开展医院门诊评残,其余时间无法开展评残工作。以上情况,造成群众办理评残难,特别偏远乡镇的群众因为“扑空”多次,回去后就不愿意再来。

三、上门评残办证工作难度大

一是评残医生人手不足。评残医院有残疾评定资质的医生一般都是医院骨干,平时上班既要看病,还要承担评残的工作,能抽出下乡的时间非常少,使入户评残工作难度极大。

二是精神残疾现场评定工作难度大。精神残疾评定需要住院治疗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后才能评定,这是限制精神类别残疾评定工作无法上门开展的主要原因。对无明显症状、无住院治疗记录的精神残疾人,评残医生不能当场作出残疾等级鉴定,要求本人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大多数精神病人及家属都不愿意配合。

三是评残检查设备携带不方便。由于视力、听力、智力等残疾人评残工作需要使用的医疗检查设备较多,部分设备精密而且昂贵,不便携带运输,严重影响评残工作的开展。

四、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多渠道宣传鼓励残疾人积极办证

对近年来出台的惠残助残政策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帮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残疾人了解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了解残疾证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去办理残疾证,平等参与社会。

(二)下乡集中评残办证为残疾人解难题

下乡集中评残办证相对于上门评残办证,具有更高效、更节约资源且更易于形成常态化机制的优势。2020年6月份,右江区残联组织4个评定医院的评残医生,深入除百城、龙景两个街道外的7个乡(镇)开展集中评残办证活动,现场完成残疾评定888人,办理残疾人证689本。鉴于此次7个乡(镇)集中评残办证活动顺利完成且成效显著,下一步我区将总结经验,优化工作细节,继续推行下乡集中评残办证工作机制。

(三)影像评残攻克最后一个硬骨头

针对建档立卡瘫痪在床无法行走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右江区残联通过与右江区人民医院对接沟通,在全市率先探索出“影像评残”的创新评残方式,即通过拍摄残疾人的视频和图片,加上医院诊断治疗资料等相关辅助材料,由评残医生进行残疾鉴定,不需残疾人本人到医院即可完成评定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影像评残38人,办理残疾人证38本。

(四)引导纠正残疾人和家属不正确认识

从关心、爱护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及时了解并掌握残疾人办理残疾证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宣传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及惠及残疾人的各种政策,消除残疾人的心理障碍,纠正残疾人的不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