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广角 > 宣传教育

驰而不息纠正扶贫领域中的“四风”问题

来源:右江区纪检监察网 作者:潘奕华 发布时间:2020-09-07 15:21

几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刹住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然而,“四风”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也不能一劳永逸。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因此,研究和纠正扶贫领域中出现的“四风”问题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胜精准扶贫攻坚的大课题,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扶贫领域中的“四风”问题

(一)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首先,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种表格、手册。有国办系统的表格、省区自制的表格和手册、市县区自制的表格和手册;乡镇自制的获得扶贫政策补助明白卡、贫困户家庭收支明白卡;其次,脱贫标准和计算公式多样化。家庭人均纯收入脱贫标准上下不一致,国家是3200元,到省区变为3300元,到市县又有所增加;家庭稳定收入的计算公式有国家版的公式、省区版的公式、市县版的公式;不仅要计算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还要计算家庭人均稳定年纯收入。再次,卡册上的内容填写力求干净整洁,涂改不能超过两处,只能用水性笔书写,不能用可擦笔书写。

(二)扶贫领域中的官僚主义。有些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工作时,没有放下身段耐心地和农户交流,而是趾高气昂地对农户指手画脚,农户的问题和困难却视而不见;没有详尽地对农户讲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只是将宣传材料丢给农户自己看,自己领会;有些干部进村入户摆着官老爷的架子,一旦农户对自己不尊敬或不礼貌,态度马上变得很冷淡;碰到有些农户表达一些诉求时,比如怎么低保申请?大病救助怎么申请?有些帮扶干部只是机械地告知到哪个部门去办,至于怎么写申请、盖哪些章却没有真正去为群众落实。

(三)扶贫领域中“四风”问题的混合行为。在扶贫领域中存在这么一些行为,既有形式主义的特征,又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表现形式,在此姑且称之为“四风”问题的混合行为。比如:有些帮扶干部怕苦嫌累不愿进村入户,而是打电话叫农户集中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宣讲扶贫政策、询问农户收入等等;或者是借口单位事情繁忙,由本单位挑选几个职工专门负责本单位所有帮扶任务,所有帮扶事项全部由这几个人代劳,自己只负责签字,甚至签字也由他人代劳。

二、扶贫领域中“四风”问题的危害

(一)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严重阻碍精准扶贫的“真扶贫”。精准扶贫不仅要“扶真贫”,还要“真扶贫”。然而名目繁多的表格、手册和明白卡填写;多样化的计算公式;多重标准的人均纯收入,使得众多的帮扶干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各种数据填写、计算和修改中,势必导致两种结果:帮扶干部没有心思与精力去和贫困户商讨生产大计,做不到“真扶贫”;贫困户没有得到真正的帮扶,生活没有因帮扶干部的到来而改善,脱不了贫。

(二)扶贫领域中的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党群和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每一位扶贫干部代表的都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国家进行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一杆秤。如果帮扶干部有严重的“四风”问题,群众心目中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甚至一落千丈。这不仅违背党的宗旨、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利于党的领导、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驰而不息纠正扶贫领域中的“四风”问题

扶贫领域中的“四风”问题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于扶贫领域中出现的“四风”问题,要“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一)切实提高帮扶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是防止扶贫领域 “四风”问题出现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强帮扶干部的理论学习。思想引导行动,纠正扶贫领域中的“四风”问题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思想武装头脑。帮扶干部存在“四风”问题,原因之一是缺乏学习,思想觉悟不高,理想信念丧失等。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理念、思路,特别是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才能在帮扶过程中做好扶贫政策的宣传者、扶贫措施的监督者、扶贫工作的参与者。 

其次,提高帮扶干部的宗旨意识。在扶贫攻坚战中党的宗旨表现为为所有贫困群众服务,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每一位进入扶贫领域的干部,不管是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主动提高宗旨意识,把帮扶工作当做本职工作之一,踏踏实实去做,满腔热情去完成,努力为贫困群众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四风”问题的发生。

再次,抓住帮扶干部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帮扶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单位不同、职位各异、身份有别是这个群体的特点。这个关键少数是指帮扶干部队伍中的党员领导干部,把队伍中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除了常规的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纪律和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工作扎实、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扶贫领域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在扶贫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担当讲奉献,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非党帮扶干部,有效避免“四风”问题的产生,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国家的扶贫政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政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层层设定不同扶贫标准和制定各种各样的扶贫表格,大兴形式主义之风,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刻领会国家的扶贫政策,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比如国家的脱贫标准之一:“两不愁:既不愁吃不愁穿”。某些地方政府解读此标准后是这么落实:“不愁吃”要求罗列贫困户一日三餐的菜谱,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而且要做到荤素搭配;“不愁穿” 要求贫困户将衣服按春装、夏装、秋装、冬装排列整齐,然后帮扶干部拍照留存制作档案材料等等。只有各级政府深刻领会国家的扶贫政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避免这种让贫困群众反感、让帮扶干部无奈的形式主义行为的发生。

(三)严格执纪问责力度,利剑高悬。严格的执纪问责机制可以有效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对于扶贫领域中出现的“四风”问题,“发现一起,惩处一起”,从党纪、法律两方面对有“四风”问题的帮扶干部进行问责,加大惩罚力度,不仅可以有效问责违法犯罪分子,而且可以起到警示教育他人的震慑效果。一是建立约谈提醒常态化制度,发现有违纪苗头或行为的帮扶干部,要做到及时约谈提醒,坚持抓早抓小,早打招呼勤提醒,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二是加大排查力度,整合纪检等职能部门的监督监察、群众的检举揭发以及帮扶干部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扶贫领域的“四风”问题,并坚决给予惩处;三是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实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通过下发文件、发送廉政手机报、在简报专栏公开曝光等方式通报扶贫领域中“四风”问题典型案例,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方”的震慑效果。

(四)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实行“阳光”扶贫。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扶贫领域中“四风”问题的产生和扩散。一方面公开帮扶联系成效记录卡。帮扶干部将每次进村入户的工作内容如实填写到帮扶联系成效记录卡中,并且定期向扶贫指挥部、扶贫办、驻村第一书记上传提交,再由扶贫指挥部、扶贫办联合驻村第一书记把帮扶联系成效记录卡内容公开在村委公示栏;另一方面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帮扶干部身上是否存在 “四风”问题,贫困户最有发言权;帮扶干部做得好不好,以贫困户是否满意为标准。因此,经常对贫困户进行走访、问卷或电话询问等方式,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及时掌握帮扶工作动态,深入调查贫困户满意度,是防止扶贫领域“四风”问题发生的重要途径。